在线咨询
微信咨询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15058110604
TOP

私募股权融资

发布时间:2023/8/2 7:56:49 浏览:91

私募股权融资是指面向特定的投资人非公开出售股权进行的融资,企业寻找特定的投资人,双方达成增资入股的合意。与在公开市场发售股票相对,后者门槛较高,根据《证券法》的要求,公开向不特定对象筹集资金,上市公司需满足法定条件要求并持续履行信息披露义务。针对达不到以上门槛的企业,私募股权融资是一个有效融得资金的途径。

一、私募股权融资的优点

1、解决部分企业融资难问题,成本低

部分企业可能因为规模小、信用积累不足、无资产可以抵押,无法从那些对资信情况要求较高的融资渠道处融得资金。私募股权融资不失为企业获得资金支持的一种方式。

2、通常不影响企业的控制权

私募股权融资追求资本增值而非对企业的控制,因此投资者一般不参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不会分散企业的控制权。

3、企业价值的一种体现

私募股权基金对一个企业的投资情况,是对企业投资价值的有力证明。有利于企业后续进行更多的融资。


二、私募股权融资的方式

私募基金,根据《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第二条第一款的规定,本办法所称私募投资基金(以下简称私募基金),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以非公开方式向投资者募集资金设立的投资基金。股权是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标的,其通过股份的转让增值获利。创业投资基金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私募股权基金,国家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引导其向小微企业投资。《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第三十四条规定:“本办法所称创业投资基金,是指主要投资于未上市创业企业普通股或者依法可转换为普通股的优先股、可转换债券等权益的股权投资基金。”第三十五条规定:“鼓励和引导创业投资基金投资创业早期的小微企业。享受国家财政税收扶持政策的创业投资基金 ,其投资范围应当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第三十七条规定:“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对创业投资基金在投资方向检查等环节,采取区别于其他私募基金的差异化监督管理;在账户开立、发行交易和投资退出等方面,为创业投资基金提供便利服务.” 私募股权基金有如下特征:

1、募集方式为非公开。根据《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第十四条的规定,私募基金管理人、私募基金销售机构不得向合格投资者之外的单位和个人募集资金,不得通过报刊、电台、电视、互联网等公众传播媒体或者讲座、报告会、分析会和布告、传单、手机短信、微信、博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向不特定对象宜传推介。不能采用发布广告等公开方式,这就注定了苏集对象是特定的。

根据《私募投资基金监竹理斩行办法》第十一条的规定,私募基金应当向合格投资者募集,单只私募基金的投资者人数累计不得超过《证券投资基金法》《公司法》《合伙企业法》 等法律规定的特定数量。投资者转让基金份额的,受让人应当为合格投资者且基金份额受让后投资者人数应当符合前款规定。且募集对象应为符合法律规定的合格投资者,私募股权基金主要靠客户黏性、私人关系、金融机构介绍等方式筹集资金。

2、投资标的为股权,即通过增资扩股或股权转让的方式获得非上市企业的股份。

3、投资退出机制多样,有上市、出售、并购、管理层收购等。


三、私募股权融资的流程

1、寻找项目

好的项目是募集资金的基础。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应根据自身情况,结合行业环境选择合适的投资对象。而对于有意通过该方式融资的企业而言,需做好有吸引力的商业计划书,向潜在投资者展示自己值得投资的价值,从而获得投资。

2、初步评估

确定项目后,投资者的项目经理会开展市场调查和公司调研,根据公司所处行业的发展情况、市场地位、股权结构、主要产品竟争力或盈利方式特点、经营管理能力、融资意向和财务情况等综合评估,判断该项目的投资价值,促使该项目通过立项。

3、项目成立

立项之后,投资者会与融资企业落实投资意向,确立初步的投资方案。

4、尽职调查

投资者自行或者委托第三方对融资企业进行法律、财务、行业等方面的尽职调查,从而详细了解公司各方面情况,发现问题,挖掘价值。防范因“信息不对称”而可能发生的风险。

5、落实投资方案

根据尽职调查掌握的情况,投资者或第三方会提出投资方案建议书,投资方案涵盖价值预估、公司治理等内容。方案通过后项目小组即可与投资企业就投资方案的关键条款和重要问题进行沟通协商,协商一致后签约。

6、后续管理

有针对性地对投资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使股权价值最大化。不同项目、不同投资企业有不同的特点,因此采用的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多数投资者并不干预企业日常经营管理,而是通过发挥在董事会的影响力监督企业管理层、参与重大决策等。投资人一般会以指派股权管理负责人入驻董事会等方式间接对企业进行管理,以保障自己的投资权益。

7、项目退出

投资款退出是私募股权投资操作的最后一个环节,关系到投资权益的实现。投资者的目的是股权增值后变现,实现资本倍增。目前较为常见的退出方式包括:1)证券市场上市;2)兼并收购;3)股权转让;4)管理层收购;5)企业破产清算。